2015年5月8日,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与管理学会召开成立大会。在会余时间,本刊编辑部专访了资深的校歌创作研究者单和仁,请他就校歌热点话题发表评议。
《学校品牌管理》:请您谈谈对校歌的认识,您是怎么鉴赏校歌的?
单和仁:当下的校歌鉴赏,从纯音乐角度来谈的很少,从实用性角度来认识校歌的多一点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校歌是代表一所学校的歌声,它和校徽、校旗一起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尊严和精神,具有战斗力,是一个号角,是一面旗帜,是一张名片,是一种形象,是学校用于品牌宣传的工具。这就像我国历史上的革命歌曲,都表达了一种情绪或情怀,主要作用是渲染氛围,表达感情,反映生活。当然,这不排除有一些校歌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,多出自办学历史悠久和文化积淀深厚的学校。
一般来说,校歌多以进行曲为体裁,目的是便于发挥校歌明责、励志、抒情、奋进的教育鼓舞作用。校歌的内容也相对集中,歌词多会介绍学校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,借景抒情;曾培养的伟人和名人,借人叙事;借经典教育教学故事,表达办学理念、办学传统、办学愿景、办学特色、对师生的具体要求与时代特色等。这些恰恰都印证了校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一个重要的校园舆论工具。
《学校品牌管理》:有的学生表示对校歌印象不深,学了不久就忘记,您对此有何建议?
单和仁:这需要我们找出原因,不单单从学生的身上找原因。一方面可能是校歌创作者不够专业。例如,有的小学校歌音域(指某人声或乐器所能达到的最低音至最高音的范围)超过了小学生的承受能力,小学生完全传唱不了;有的校歌歌词内容完全是表达老师的意志,招致学生的反感;有的校歌旋律不够流畅,唱起来拗口。另一方面可能是学校不够重视,没有将校歌当作一张名片来打造。但凡学校的重大活动,在国歌之后都应该适时播放校歌。音乐有一种特质,叫弥漫性,经常播放将非常有助于传唱。音乐从来就不是教会的,而是听会的,校歌播放多了,就自然听会了,越熟悉的东西就会越有感情,校歌也不例外。学校还可以借此开展爱校教育,组织班级校歌多种形式的比赛,如师生独唱、对唱、合唱等,将校歌好好地利用起来。学生能够爱校,那么离爱家乡、爱国家还会远吗?
总的来说,只要创作的人细心一点,能够考虑到学生与老师的感受,校方能以此打造出一张名片,大家还会担心校歌不能传唱下去吗?
《学校品牌管理》:有的学校更换了校歌,遭受了老校友的质疑,惹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。您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?
单和仁:这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,因为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,校友们应该学会理解并接受。现在有很多学校因撤并、扩建等发展需要而更换了校名与校址,校歌的更改也是同样的道理,加之时代是不断变化的。个人认为校歌代表着一种文化,是一所学校的象征,故不适宜频繁更换,校方应该予以审慎对待。在更换前后,应向校友们做好沟通说明工作,多听取校友们的意见和建议。
《学校品牌管理》:在信息爆炸的多元时代,如何让校歌焕发新的战斗力?
单和仁:因为每首校歌都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,不可能被每个时代的人所接纳,所以这就是一个关于演唱形式如何“翻花样”的问题了。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在变?是人的思想在变,是人的欣赏情趣在变。现在有一个很知名的音乐组合,叫“玖月奇迹”。它将我国历史上的一些革命歌曲进行了翻唱,重新添加了一些流行元素,受到不少人的喜爱与欢迎。其实,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同形式的演唱,给校歌赋予新的生命力,这也是让校歌真正传唱下去的办法。另外,校歌在创作之初就应该注重与地方音乐结合,使其带有本地特色,这与学校文化、学校品牌的建设相互关联。
《学校品牌管理》:在创作校歌时,您会做哪些准备工作?可否简要地介绍一下流程?
单和仁:我首先要采风,充分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。例如,到学校查阅校史,到学校地域周边逛一逛,与学校师生座谈,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。然后,我会举办一个关于校歌歌词创作的培训。毕竟校歌歌词最好由本校人员来创作,感情会相对朴素、真挚,我可以给予他们一些必要的专业指导。例如,建议校长开展校歌歌词征集活动,即便征集到的内容不够专业,也可以从中汲取营养,获取灵感。学校领导班子需要通过教代会等形式来确定校歌歌词。校歌词创作应具有青少年特点,简洁明快、寓意深远、朗朗上口,并体现学校历史、文化和特色。接着,我就可以开始谱曲了,而之后需要进行试唱,可能经过多次的、反复的修改才得到认同,甚至有多个版本的比较。最后,录制校歌。校歌大概就是这样子出炉的。
(文章选自《学校品牌管理》2015年5月刊,作者系《学校品牌管理》责任编辑)